歐陸風雲 4 (Europa Universalis 4) 武力擴張圖文心得




來源:3DM論壇 
作者:knifekola


1.基礎知識
1.1 擴張方式
常見的擴張方式分幾種,本文主要解釋的是武力擴張
殖民:通過外交理念中解鎖探索理念以獲得殖民隊,可以把一些非文明的殖民地占為己有。進入地圖上的迷霧區域需要繼續解鎖探索理念以獲得征服者和探險家。
EU4的時代正是殖民時代,殖民過程中需要每月2塊錢,但沒有其他任何懲罰,只需要適當派兵鎮住土著就好了。可謂是EU中最輕鬆、和平的擴張方式。
但因為殖民隊數量有限,所以也需要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

聯合統治:通過與其他國家聯姻、繼承人來獲得聯合統治的機會,以獲得最終和平吞併對方的機會。
因為在EU3中通過武力擴張需要背負巨大的懲罰代價,自然獲得省份核心需要還50年的超長時間,所以聯統有著重要地位。
但聯統因為耗時漫長,不確定因素較多,比較看臉,所以EU4中暫時還沒有機會嘗試。想要瞭解的可以參考以前EU3的聯統方法,並參考其他人的討論。

武力擴張: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大家的最愛,通過戰爭來割取對手的領土。好處顯而易見,削弱對手增強自己,擴張迅速並可控。
但也是缺點最大的方法。尤其是對於遊戲系統還不熟悉的新手來說,快速擴張有時候會變成致命的毒藥。這也是P社遊戲和文明、全戰以及其他戰略遊戲最大的區別之一
武力擴張會迅速惡化你和其他鄰居的關係,引來圍攻。過快的擴張會導致擴張值上升,引起Debuff,甚至超過一定值後導致大量的負面事件。
把武力奪取來的土地轉化成本國核心又需要花費巨量的行政點數。會嚴重拖慢行政科技。

吞併附庸:
這是EU4中一個被新發現的擴張方法,也是本文重點。即是通過給自己的附庸國送地,然後吞併他,來獲得土地。
這個方法的好處是可以避免轉核心時花費的大量行政點數,因為賣給附庸的土地最終被吞併時都會自動給玩家核心。並且過度擴張debuff會轉嫁到附庸身上,不用自己背。
壞處是,你會有一部分的土地掌握在附庸手中,使得你的軍隊上限受到一定限制。雖然附庸也會幫你打仗,但他們絕對不會及時出現在你最需要的地方...
其他一些附庸吞併過程中的缺點可以用一些手段來緩解,之後在戰報中會詳細說明。

其他:歡迎補充

1.2 相關參數和屬性
首先要明確武力擴張是為了什麼。
1.21擴張領土可以提升:
軍隊上限和人力:這是武力擴張最重要的目的。版圖越大,敵人就越多,也越接近那些超級強國。
保護自己的領土和貿易線路需要大量的軍隊和艦隊。這只有通過擴張領土才能增加,算是一種非正規意義上的以戰養戰。

產品:每個省份都有各自的特產,特產會以一定價值銷售給本地,還會流入一些給附近的貿易點,而你的商人可以從貿易點提取收益。
很多產品還有一些特殊效果,比如瓷器每年+0.25正統,茶葉減少33%顧問費用,黃金帶來巨量的收入,當然同時會增加你的通脹。
交易系統、產品和關稅屬於經濟部分,非常複雜,本文不做過多解釋。

稅收:最直接的收入方式。每塊地都可以提供稅收給你,但有本國核心的領土才會真正提供大量的稅收。新征服的土地沒有本國核心,有很高的民族主義叛亂值
所以新收服的省份基本都無法獲得稅收。我們需要通過鎮壓(10軍事點,持續5年),或創造本國核心(消耗大約稅基x20的行政點,永久性)來消除叛亂。


核心:佔領省份後,點擊省份後可以花費行政點數來把它變成你的核心地區。不受干擾的話大概需要3年
有了你的核心後,該省份將不再有民族主義,也就是說出現叛軍幾率會降到0以下(排除厭戰等其他因素)。並且稅收不再受到叛亂度懲罰。
理論上佔領省份後如果對它沒有別的打算,第一件事就是應該創建核心。
創建核心需要花費稅基x20的行政點,並且受厭戰加成。如果一場戰鬥結束後馬上轉一個高稅基的省份,一次花掉100+行政點數很平常。
但有些2稅基的省份有時候只要30行政點就可以了,比如日本的但馬和出羽。
這也限制了大多數的武力擴張行為,因為這會大幅延緩行政科技的研發,並且這種延緩幾乎是永久性的。



1.22武力擴張帶來的懲罰:

武力擴張帶來的負面效果很簡單,也很複雜。
主要是3個資料:厭戰侵略性擴張過度擴張,但三者都會關係到更多的具體影響。


厭戰:這是P社遊戲的老面孔了。隨著戰爭時間的延長、戰鬥的失禮等因素,國內的厭戰值會漸漸上升。
戰爭結束後,會以每月0.1的速度下降,還是挺快的。如果有顧問可以降的更快。你也可以花75點外交點數直接降低2厭戰,必要的時候不要省。
厭戰帶來的負面效果可以見圖。對戰鬥的影響主要是士氣、人力補充和要塞防禦,對單次戰役影響幾乎沒有,因為對方也有厭戰。但如果頂著高厭戰連續開戰就會有危險。
對戰後影響較大的主要是叛亂風險和核心花費。如果說叛亂可以用軍隊來治,創核點數就是實打實的割肉了。如果佔領了很多高稅基的省份,創核前可以酌情花外交點來降厭戰


侵略性擴張:即前作的BB中的外交影響。侵略性擴張只體現在外交關係上,直接疊加到外交關係上。
戰爭後割地會迅速增加這個值,但並不是全世界所有國家都受影響。離你越近的鄰國受影響越大。超出一定距離後就幾乎沒有影響了。注意的是,你的附庸國也會受到影響,但增加值只有一半
其他會增加該值的方式,比如宣稱核心一次+5,問題不是太大。
過低的外交關係會使得一些外交行為無法執行,比如要通行,聯姻,結盟。甚至會讓你無法吞併你的附庸國。

簽停戰條約的時候可以查看具體哪些國家增加多少



過度擴張:即是前作BB的對內效果。這個值的總累積量可以在你的“穩定與擴張”頁面裡查看。你吞併的每個省份都會按稅基增加相應的擴張值。
停戰的時候可以查看你割的這些省份會增加多少擴張值。
要消除擴張值,只能通過造核,或把省份賣給附庸或別的國家來降低。
過度擴張帶來的懲罰非常可怕。叛亂且不說,大幅降低的貿易競爭力直接影響到我們的收入,“時間關係增進”會讓我們的侵略性擴張值和其他隨時間增加的負面外交關係(比如戰爭等)回升更慢
外交聲譽下降則會降低我們的附庸合併速度。
而當擴張超過100%值後,各種層出不窮的負面事件會讓玩家的國家迅速逼近崩潰邊緣。

由此可以見,武力擴張所帶來眾多懲罰是系統限制玩家、AI迅速擴張的手段。當你開戰前請自己考慮清楚後果。



1.23 附庸開頭提到過,本作現版本的附庸是一個擴張流中可以很好利用的制度。也是目前所知實現快速擴張,降低懲罰的最好手段
附庸國:被附庸的國家沒有自主外交權,不能與其他主權國家開戰,和談,結盟等等。但對宗主國手下的其他附庸國可以隨便搞,但AI控制的附庸貌似不會這麼做。
被附庸國每月要交一定比例的收入給宗主國,並且宗主對外宣戰,附庸必須加入戰爭。

建立附庸國的方法:

外交附庸:如圖所示,非常複雜,不推薦,條件成熟時可以嘗試。

釋放附庸:常用方法之一,如果你的領土裡有某一個已經被滅國國家的核心省份,就可以把這些省份給他來成立國家。具體操作是在外交介面右下角選擇。

武力附庸:常用方法之二,全部佔領某個國家後,停戰時可以選擇不吞併,而讓它變成附庸。這樣的好處是,侵略性擴張的增量只有一半。

權衡利弊:武力附庸可以降低外交關係懲罰,幫助玩家更快的提升與附庸的關係。缺點是,如果繼續開戰,會繼續增加附庸的侵擴。
先吞併後釋放會讓附庸受到的外交懲罰更高,但好處是你可以隨時選擇釋放的時間。而當你吞併一個國家以後,它依然隱形存在,並且外交關係會按正常速度恢復。
關鍵是,之後戰爭中所得負面外交懲罰不會累計給它,等幾十年你需要用到它的時候再放出來,就可以有非常健康的關係值。而當你有多個附庸同時存在時,吞併其中一個會降低其他所有附庸與宗主的關係30,並且恢復速度很慢。

所以,如果你確定戰後10年內不會再開戰,那可以直接收附庸。其他時候還是按正常節奏吞掉,以後有需要再放出來。


吞併附庸:你可以在非戰時,派遣一個外交官來吞併你的附庸。前提條件是要雙方關係超過190,附庸超過10年以上。
吞併成功後,附庸的所有土地歸宗主國所有,並且自動加入宗主國的核心,無需花費任何行政點數。同時降低宗主國10正統,其他附庸關係-30。
吞併過程非常漫長,正常需要15年。厭戰會直接降低一些吞併速度,而過度擴張會降低外交聲望,間接也降低了吞併速度。所以如果經營不善,花2、30年才能吞乾淨也是有可能的。

但我們也可以通過增加自己的外交聲譽來大幅加快吞併速度。顧問可以+5外交聲譽,即是0.5的速度,和基準一樣,等於幾乎快了一半。外交理念中也可以增加外交聲譽3。
如果想要快速吞併目標附庸,雇一個相應的顧問就可以把時間控制在大約8年左右,非常快。當然,也要有命能刷出來。
不過,有時候吞的太快也不是好事,具體下面解釋。

利用附庸吃地的技巧:玩家作為宗主國,可以把搶來的地賣給附庸。多收錢,少收錢,甚至白送都可以,各有利弊。
不收錢可以幫助附庸積累資金,暴兵幫助宗主國戰爭。甚至可以幫忙建造建築。但如果玩家急需用錢,也可以狠斬一刀。

這樣可以迅速降低我們的過度擴張值,讓附庸去背。最重要的是不需要我們花行政點去創核,反正最後都是我們的。
而這個方法中最重要的技巧是:在吞併過程中的附庸也可以繼續賣地給他。
也就是說,你只要放出一個附庸,把他的關係搞好,然後就可以吞了。一邊吞就一邊擴張,打下來的地,挑好的賣給他。
因為要關係超過190才能吞,而派遣外交官增加關係最多可以+200,附庸+50,同宗教+25,加上送禮+15和其他一些buff,我們只能承受大約85-120的負面關係(主要是侵略性擴張)
如果不吞併而持續擴張,侵擴會持續累加到與附庸的關係上,導致最後無法吞併。而先吞併再擴張,就可以完全無視侵擴的影響了。

假設一個附庸我們要吞15年,那這15-20年裡他可以吃下大約10塊地,加上它本身至少1塊,按每塊地4稅基算,至少幫我們省下了800-1000的行政點數和超過170%的過度擴張。
而如果我們的行政點數是+7的話,15年一共也才1300左右而已,作用顯而易見。

但是需要注意一點:一次只能賣給附庸2塊地。要等3年後附庸國對該省份創核完成後,才能繼續喂。
如果嫌慢,那可以同時吞2個附庸,這樣一次可以吃掉4塊地。但同時會鎖死你的2個外交官。
停戰後應該儘早把高稅基的省份優先賣掉。因為過度擴張是按稅基來算的。這樣可以幫我們迅速降低過度擴張帶來的恐怖懲罰。

當你喂足2塊地後,再賣會顯示財政赤字,但這實際上是翻譯問題,不知道原文是什麼。


另一個問題是,一些國家會出現這樣的提示。與其本土不連接的地他不能吃。但目前只發現這一個。如果發現這樣那就讀檔,換一家放吧。
可能這會出現在純內陸國家上。我的其他一些沿海國家就完全沒有這條,給多遠的地它都吃。


在剛放出附庸的時候,可能出現侵略性擴張過高的情況。這時候可以雇一個這樣的副官,來加快負面關係的回復速度。
戰報

1444開局,為了能夠在即將到來的殖民浪潮中分一杯羹,所以選擇了最早的劇本

勢力選擇日本上杉。日本大名開局是很有意思的。先從只有幾塊地的小附庸做起,通過內戰吃掉別的附庸,最後跟宗主翻臉,統一全國,然後走向爭霸
從發展上來說,開局階段算是比較簡單,因為對手都是跟自己半斤八兩的弱國。但身邊綁著大名這個大Boss,稍有不慎就會被虐的渣都不剩。
本土距離美洲的殖民地非常遙遠,要與西歐列強搶時間殖民任務艱巨,路上還有印度這樣的猛國攔路,雖然線路清晰,但每一步都不容有失。
總的來說是比較適合我這樣的新手的國家。
選上杉是因為君主能力較高,444是全日本最高的了。地也還算比較多,可以有能力開局頂著2家聯盟打。

因為開局難度不大,所以遊戲難度選困難。

策劃統一過程:
統一日本有幾種方法,事實上我自己試過4、5種開局戰略。
第一種:最簡單直接的方法,戰爭吞併所有的大名,最後幹幕府。這種方法統一速度最快,EU4的處女局我就是這麼打的,1481年就完成統一了。
但統一完後,發現我花了近2000行政點數在創核和回穩上,科技整整拖後了2級半。當我統一以後,發現行政科技才3級半,還不能解鎖理念來解鎖探險家和殖民隊。
等於滯後了下一步的擴張。只能頂著爆棚的侵擴去搞朝鮮,而一旦我踏足大陸,就一定會被明滿盯上,得不償失。

第二種:選擇日本,也就是足利幕府開局。開局手下11個附庸,通過不停的友善-吃附庸的過程來逐步吞併。但由於吞併一個附庸後,其他附庸都會降30關係。
如果3個一起吞就是-90,兩輪吞完後就要等較長時間來恢復關係才能吞剩下的。總的來說耗時是所有開局中最長的,而且幕府開局的國家領袖屬性121...會損失不少點數。
但也有好處。首先就是不用發動戰爭,全部都是和平吞併。這樣與周圍的朝鮮、大明可以保持較好的關係,免得被大明槍打出頭鳥。
其次是不用消耗任何行政點數在創核上,科技完全不受任何影響,甚至不用花任何外交點來割地。

第三種:兩者相結合,先吃掉一半的大名,然後頂著另一半,強吃幕府,然後開幕,和平吞併剩下的大名。看上去是個不錯的主意,但實際操作時發現還是有難度
日本的大名太多了,總共11家,要吃剩3家一起吞的話,這3家身上的侵略性擴張會非常高,幾乎不可能保證第一時間開吃。耗時也依然漫長,事實上我當時是留了6家吞。
結果在有+5外交聲譽副官的情況下,到了1491年才吞完第一批,同時第二批大名全部-90關係,要再忍十幾年才能繼續吞,實在是受不了
並且和第二種開局一樣,也需要先點外交理念,不能第一時間點出探索來殖民和西化。

第四種:就是之後發現的方法,吞併一家,然後放出來做附庸(是的,即使我本身是附庸國,我還是可以有自己的附庸)。然後把打來的地給他,最後一口吃掉。
可以說是最優的開局方法了。

總結:仔細策劃好開局50-100年內的路線,不然幾十年後很可能會陷入自己挖好的大坑


起步戰略:

首先分析我的對手們:我們是白色的上杉,3塊地可以養5隊兵
紅色的幕府手握最高稅基的山城,最富有的國家。但他不會參與附庸間的內戰,可以忽略。
橙色的老鄰居武田,坐著唯一一座金山。金山可以提供大量的資金收入,必須儘快拿下。但在初期地不多的情況下,黃金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太高,會導致通脹迅速上升。
而本作要降通脹是有難度的。所以應該把它喂給附庸,讓附庸來背通脹,自己通過賣地的方式來從附庸手中收取金山的收入。
除開山城之外,稅基最高的是細川的攝津,然後是大內的周防(蘇歐),所以優先要和這兩家結盟。不指望他們能來幫我們度過開局,但起碼不要幫著別人一起打我。
然後就要選擇第一個對手,吃掉後立即附庸掉。我選擇的是右上角的日子。因為只有1塊地,好欺負。派2隊兵占住後,還可以有3隊兵可以用來和他的盟友周旋。
其實最理想的是(斯波),開局3塊地,只有2隊兵,如果能吃下來,在有限的時間裡可以多幫我們分擔2塊地的創核任務。但我們只有5隊兵,除非沒有盟友來搗亂,不然這第一戰會很艱難。
其次是旱田山。稍微折中一些。但保險起見我還是選了日子

那為什麼不選武田呢?其實我試過第一個就幹武田,然後附庸。結果是出現了bug...

武田不能吃飛地...可能是他沒有港口的關係。

遊戲開始:
鑿沉船隻,派出商人。先不招兵,把陸軍維護費拉到最低。跟大內細川結盟。
然後就是最重要的:要打人先要宣戰,要宣戰先要找藉口。EU4找藉口非常方便,花外交官去宣稱就可以了。

漢化版目前翻譯是偽造的要求...不吐槽
宣稱一個省,最快需要368天,負外交關係會降低宣稱速度。最慢1100天左右。
所以,我們開局要做的就是啥都不幹,把所有能宣稱的都先宣了。因為之後的戰爭會讓我們和所有的大名關係迅速惡化,導致之後宣稱速度大幅降低。

一共可以宣11塊地,除了大友島津太遠,宣不到外,其他大名我們都可以隨時宣戰了。圖裡是10個,還有一個一邊在做一邊就可以開打了,因為空出一個外交官來就行。
做完的時候是1452年,耗時8年。


開戰前看對手盟友。是旱田山島津。島津隔著我的兩家盟友,過不來。旱田山只有2隊兵,可以無壓力防住。
然後就是開打,先北上分2隊兵占掉日子的地,一邊圍城一邊分3隊兵來攔截旱田山的騷擾部隊,並且把它的地也占了。
實際上我的兩家盟友沒一家來幫我,不過好在對面的島津也沒參戰


然後先和旱田山單獨停戰,不要他的地,但坑了他國庫裡所有的錢。


之後再和日子停戰,直接選吞併。因為日子已經是幕府的附庸了,所以我們不能不能直接附庸停戰。
如果是對手是主權國家,那就可以直接附庸他,侵略性懲罰會減半。


然後馬上放出日子做附庸,並且同時派一個外交官去改善關係。


以為武力吞併,導致侵略擴張上升了61,還有5點是之前偽造宣稱留下的。
我們之前算過,要190關係最多可以承受100的侵擴。算上別的一些負面效果,我們最多可以再吃2塊地。
此時是1454年,仗打了2年


所以馬上我們選擇第二個對手,斯波。正好,斯波的盟友是剛被我們榨幹國庫的旱田山,可以忽略。另一家武田又是我們的重點目標。
但我這次不選擇直接吞武田,而是準備先收他一筆錢,保證一下戰時資金充足,下次再吞。

稍等一會,讓日子補充到2隊兵後,跟斯波開戰,同時召集盟友。這次比較好,盟友都來幫忙了。

這次戰爭的目標是2個,1是佔領出羽,並且自己創核,來提升本國的兵力。2是榨幹武田的金山。
出羽交給我們的附庸去佔領,佔領下來也算在我們的戰爭分數中。
本國主力直接打武田。5隊打4隊很穩。
下麵斯波的主力部隊就交給盟友牽制。但盟友佔領的地,不算在我們的戰爭分數中,所以拉盟如戰要謹慎。還好我們的目標只有出羽,所以下面2塊地就交給他們吧。


還是老規矩,先跟非宣戰目標停戰。武田有金山,富得流油。狠狠斬一刀,來保證我們的國庫充足。


出羽占完後,跟斯波停戰,割出羽,不給附庸,自己創核。陸軍上限提升到了6。加上附庸的3隊兵,之後的戰鬥容錯性就大多了。
聲譽的點數就用來坑他的錢。我這次收了70。割地的時候注意附庸的侵略性擴張增量。這次增加了15,意味著之後我們最多再吃1塊地就不能繼續吃了。
這時是1455年,戰爭才發動一年都不到就結束了

我的目標是離我們最近的越中。但之後發生的事讓我後悔莫及,應該再多等1年,然後馬上吃武田的。
現在我們和旱田山還有3年的停戰期。幾乎所有的大名不是我們的盟友就是在停戰,所以暫時動不了了。

當然這3年也不是光看海。還是有一些事情要做的。顧問方面,我們的收入還是不能負擔,所以依然不雇。
在創核過程中馬上造三桅帆船,造滿上限,並派出去保護商路,增加貿易收入。
因為關西那邊有4個海峽,所以之後征伐的過程中無論是要切斷敵方援軍,還是保證自己的進軍,都需要保證制海權。三桅帆船是越多越好。
然後就是靜等3年,保證出羽創核過程的順利,並等待附庸關係的提升。

派出三桅帆船護航,增加貿易收入


同時運氣很好的雇到了這個副官,這樣與附庸間的負面關係會更快回正。

1459年,停戰協定過期,按計劃宣戰了旱田山

盟友又一次背棄了我...關係第二大勢力大內加入對方。好在他也只有5隊兵,我有6隊。


耗時一年完成戰爭目標。因為不能和附庸之間關係太差,所以這次戰爭只要割一塊地就可以了。當時也是第一次嘗試這種吞併法,所以多少也帶有實驗性質。


然後把這塊地送給附庸的日子。此時與日子的外交關係是109,其中通過外交官改善了150,還可以上升50。再算上送禮的15,需要繼續等待負面關係降低20。
因為我們是在1454年附庸的日子,距離10年的要求還要等3年,這3年足夠關係到190,並且還能讓日子完成對越中的創核。


1464年底,距離第一次戰爭結束後10年,開始了對日子的合併,預計需要9年。最後因為不斷的戰爭導致的厭戰和外交聲譽的下降,導致實際用了15年才完成。

因為合併已經開始,使得我們可以肆無忌憚的開始擴張,而無需擔心與附庸之間的外交關係。
於是馬上與我們的重點目標:坐在金山上的武田開戰。
然而剛開打,噩耗傳來...


幕府無恥的已經完成了對武田的合併...因為一旦我宣戰幕府,全日本所有的大名都必須對我宣戰,所以我不能動,只能眼睜睜看著每年45塊錢流入對方手裡...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要條件允許,重要特產(金山、茶葉等)應該儘快掌握在自己手裡。如果我當時再等一年,不打旱田山,而是先取武田,就沒這麼多事了

事已至此,只能忍了。好在之後戰事順利,一路通行無阻,很快的吃掉了斯波旱田山山名。同時把稅基最高的尾張和出雲賣給了附庸,讓他轉核。

而到了1472年,當我吃掉山名後,神奇的幕府又吃掉了所有大名中地最多,稅基最高的細川...這意味著幕府可以在最後跟我決戰時手握巨兵...
但這次的打擊倒是沒有丟失武田時的大,因為細川坐擁4塊地,創核的總花費要超過300...算是幫我省錢了。因為日本的特殊體制,推翻幕府的大名可以自動獲得幕府所有領土的核心。
如果不是幕府的體制,送給強大的對手4塊地可能會引起非常嚴重的後果。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時不時要關注你最主要對手的外交動作。乘他與外交戰的時候背後捅一刀,或是奪他附庸,或是吃他要地,損人利己何樂不為。

之後就只剩4個不足為懼的對手了。
可以看到,我這時已經把行政科技提升到了4,但並沒有解鎖理念。因為對於武力擴張流打法來說,首發基本是在外交理念和探索理念間選擇。
日本開局只有2個外交官,由於合併附庸必須占掉一個,我並不確定剩下那一個是否足夠支持只後的行動。所以我先留著不點。如果一切順利,那就可以直接點出探索科技,遠征西歐尋求西化之路。


剩下的幾家毫無壓力,78年的時候清光了所有的大名。而附庸的日子幫我背了7塊地,這張圖裡可以看到,我在沒有副官加成的情況下,外交聲譽+0.2,等於幾乎沒有受到過度擴張的懲罰。我自己總共才花了280點用來創核,以保證足夠的兵力最後對決幕府。
期間幕府還發動了對沖繩的戰爭。可惜他是我的宗主,我被迫入戰,不能宣他。不然趁他主力部隊出海的時候,我的艦隊攔截,讓它們全部喂魚,我就可以輕鬆接收遺產了。
而因為長期的戰爭,導致預計的附庸合併時間延後了4年。而之後還要與幕府打一場大仗,可能還要延後。


最終決戰時,幕府擁有18隊兵,而我只有13隊。附庸手裡雖然有7隊,但等他到來的時候,怕是早已分勝負。
於是我狠下決心總動員。如果陸軍招募數量超過上限,會有巨大的經濟懲罰。我超了6隊的時候,收入從每月+1變成了-9,沒有金山支援的我根本耗不起。
所以必須速戰速決,殲滅對方主力後立刻分兵占城,控制住對方的出兵點後,解散多餘部隊。
EU4中,後備兵源的恢復很慢,如果招募本國兵,用了幾個月就解散實在是浪費。所以我選擇了招募雇傭兵,來hold住場面。這樣可以免去消耗後備人力的苦惱。

同時派出所有三桅帆船,攔截幕府的主力艦隊,並分出1艘船封鎖住四國向外的海峽。

算上遠征沖繩,才花了3年不到就佔領了幕府的全部領地,損耗兵力還不超過2000,經濟消耗也並不大。證明這場蓄謀已久的奪權行動非常成功。
倒幕應該是特殊條件,所以雖然全吞所需點數高達186,還是可以成功。只是他吃了這麼多年金山的錢是沒法叫他吐出來了。


吞併後自動觸發開幕事件。繼承了幕府所有土地的核心。


2個月後,附庸的合併工作終於完成。全國統一。


而此時最可怕的過度擴張,我才只有16%而已,這16%來自之前奪取的築前,已經沒法喂給附庸了,只能自己來吃。


就像很多其他國家一樣,統一規定區域後可以觸發超強變身決議。

之後就如同計畫中一樣,點出探索理念,殖民臺灣,招募探險家和征服者,一路索要艦隊通行權,遠征摩洛哥尋求西化。



以上就是全部內容了。
之後我會做一些實驗,測試不同文化組、不同信仰、多遠的距離可以給附庸喂地,以及是否可以合併。

感謝您的耐心閱讀,不足之處還請指摘。

Share this